標題:
台灣以前的名稱叫什麼?
發問:
台灣以前的名稱叫什麼? 謝謝嚕! ◎歡迎大家到我的發問清單回答【沒有人回答】或【回答不好】的問題! ◎也歡迎大家到我的發問清單評價已解決的問題!
最佳解答:
台灣(Taiwan)別稱福爾摩沙(Formosa:美麗島也),位於西太平洋距中國大陸一八○公里的海中,是東北亞和東南亞集散的隘口。台灣又指包括台灣本島和澎湖列島等七十九個島嶼的區域;即東經一一九度至一二二度,北緯二十一度,面積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,略小於日本九州,較比利時國稍大。三國志載孫權派兵到海上俘擄夷州人(第三世紀),據說這「夷州」可能即指台灣,但乏確證。依據隋書流求國傳的記載,隋煬帝派遣羽騎尉朱寬分別在大業三年(六○七)、大業四年(六○八)到流求國宣撫兩次皆沒結果;大業六年(六一○)遣武賁郎將陳稜率萬餘人出征,流求人奮力抵抗仍不敵隋軍,隋軍俘擄男女數千人而歸。有人認為這流求可能是台灣。宋代亦稱台灣為「流求」或「流球」,《宋史》〈外國傳〉云:「流求國,在泉州之東,有海島曰彭湖,與之煙火相望。又有毗舍耶國,語言不通,袒裸盱睢,殆非人類。」南宋趙汝适《諸番志》流球亦云:「流球國,當泉州之東,舟行約五、六日程。地無他奇貨,民尤好剽掠,故商賈不通。旁有毗舍耶、談馬顏等國。」顯示流球與大陸之間仍未有密切的往來;文中其它有關流球風土民情的記載則與《隋書》流求國條的內容相同,原因是其內容多承襲自《隋書》而來,但有部分刪增所致。到了元代,中西交通暢達,元世祖尤致力海外經營,因此元代海上交通頻繁,世祖至元年間便將澎湖收入版圖,設立巡檢司,隸屬泉州晉江縣。對於台灣,元人當時稱作「 留求」或「琉球」,皆為同名之異寫,已為學術界所公認。《元史》二一○卷〈 留求傳〉曰:「 留求在南海之東,漳、泉、興、福四州界內。彭湖諸島,與 留求相對,亦素不通,天氣晴朗時望之,隱約若煙霧,其遠不知幾千里也。」元亡後,明太祖時廢巡檢司,將住民強制遷回大陸,澎湖空墟,乃成為海賊的巢窟。 「流求」或作「琉求」、「留求」,讀音為Riukiu,可能是平埔族對「鹿港」(Rokau-an)的稱呼,亦有認為與「瑯 喬」(Rongkiau)接近。德國史學家李斯(著有「台灣島史」)認為瑯 喬人跟沖繩同族。不過,在明初洪武時(十四世紀後葉),琉球(沖繩)的中山王受明朝冊封後,開始稱琉球為「大琉球」,台灣為「小琉球」。以往所謂「Ruiukiu」乃概括指稱台灣的一部分和沖繩列島。在明代以後的中文記錄裡,台灣被稱呼為:「雞籠山」、「雞籠」、「北港」、「東蕃」以及「台員」等。跟「台員」同音異字的有「大灣」、「大宛」和「台灣」等,足見並不是漢人所取的名稱,而是平埔族西拉雅語「taian」或「tayan」,意為對外來者的稱呼。「台員」始見於明宣德年間(一四二六~一五二二年)的《東蕃記》(周嬰著)。同一時期,沈鐵在《請建澎湖城堡置將屯兵永為重鎮書》中寫成「大灣」,日本的文獻例如《華夷通商考》《和漢三才圖會》寫做「大冤」,「長崎港草」則寫做「大宛」。「台灣」兩字成為慣用是在萬曆年間(一五七三~一六二○)。季戲光的《蓉州文稿》一書有紅毛蕃舟泊此(安平附近),因事耕鑿,設闤闠(城)稱台灣」,由此可知。從使用種種假借字的事實可以知道Tai-oan原非漢語,追溯其來源實係盤踞於台江(往昔安平和台南兩地,海水深入內陸形成海灣叫做台江)西岸即台南附的平埔西拉雅族對外來者的稱呼──他們稱呼外來者為Tai-an或Tayan。移住民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於西拉雅族之前無法知曉,但可以想像是在《東蕃記》有「台員」之記載以前。移住民聽到這個稱呼,把它發音成Tai-oan。正確地說是〔taiuan〕,副元音相當強,所以荷蘭人才拼成Taioan。不曉得移住民是否知道這是對自己的稱呼,他們就這樣自以為這個地方叫做Tai-oan。Tai-oan起初是指安平港的一個小島──一鯤身而言。這個島與其說是島,不如是沿著海岸形成的大沙洲,由此向南啣接以迄七鯤身。傳說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形狀很像「莊子」中出現的怪魚。大概當時已經有相當「飽學」之士?移住民把自己定居之處叫做Tai-oan,把原住民居住的台江西岸叫做赤崁(Chhiah-kham,西拉雅族某一部族之名稱),保持警覺。《台灣府志》(一六九四年初撰)中的記載:「荷蘭紅毛愛其地,借居於土蕃,因築台灣城居之。已復築赤崁樓與相望」,即係說明個中情況。不久一鯤島人滿為患,移住民奮勇開始向赤崁地區擴張,Tai-oan這個地名也隨之擴大及於現在的台南附近。鄭成功佔領台灣以後,因為「taioan」的閩南音跟「埋完」同音,認為含義不好而改稱「東都」。其子鄭經又易稱「東寧」。滿清領台以後設台灣府管轄,其下除南路的鳳山縣,北路的諸羅縣外,還特別保留台灣縣。此外,有關台灣的名稱還有「雞籠」、「高山國」、「高砂」、「福爾摩沙」。在十六世紀,日本豐臣秀吉則稱台灣為「高山國」,而日本商人卻以台灣北部平埔族的Kietagarang(凱達格蘭)部族稱台灣而音譯為「雞頭籠」,是為漢譯「雞籠」的由來。並且「雞頭」即「雞冠」,日語為tosaka,乃轉訛為takasago,漢字寫作「高砂」,成為台灣的代號,台灣的原住民被稱「高砂族」。把台灣命名為「福爾摩沙」的是葡萄牙人,這是無人不曉的。葡萄牙人航行海上,從船上看到青翠欲滴的台灣島,高呼“Ilha Formosa!”(ilha 相當於英語的island)。不過葡萄牙人每次發現令人驚嘆的島嶼,都有歡呼“Ilha Formosa!”的習慣。如果知道這樣被命名為福爾摩沙的島嶼在亞洲、非洲和南美洲有十二個之多,難免覺得有些掃興。雖然如此,其中以台灣最有名,所以用「福爾摩沙」做台灣的註冊商標並無不妥。參考資料http://cyber.cs.ntou.edu.tw/~b86204/twnhistory/twnchap1.html
其他解答:
1.在三國時代叫「夷州」 2.在唐朝時叫「流球」 3.元明清時叫「小琉球」、「東番」、「大員」、「台灣」、「東寧」 4.日本叫我國「高砂國」、「高山國」 5.葡萄牙人稱呼我國「福爾摩沙」意思是美麗之島|||||應該是叫做"夷州"吧,如果我沒記錯的話。 應該是叫做"夷州"吧,如果我沒記錯的話。 應該是叫做"夷州"吧,如果我沒記錯的話。|||||台灣自古是我國的領土﹐東漢稱夷洲﹐隋時改稱流求﹐明代又稱北港﹑東蕃。元明設巡檢司于澎湖﹐清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置台灣府﹐隸屬福建省。光緒十一年(1876年)建為台灣省。台灣一詞最早見于官方文獻的是明崇禎八年(1635年)何楷等人的奏疏中﹐從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。然而“台灣”這一名稱由何而來﹖它的含義又是什麼﹖學術界仍持不同看法﹐尚難定論。有人說“台灣”是古代神話傳說“岱嶼”和“員嶠”首字聯名“岱員”轉變而來的﹔也有人說“台灣”是因盛行于閩臺地區的颱風而得名﹔還有人說“台灣”原作“埋冤”﹐後因其詞不詳才改稱為“台灣”的。意即“明代漳泉人入臺者﹐每為天氣所虐﹐居者輒病死﹐不得歸﹐故以埋冤名之﹐志慘也。其後以埋冤不祥﹐乃改今名”(連橫﹕《台灣通史?開闢篇》)。更多的人則主張“台灣”之名來源于陳第所著《東番記》中的“大員”﹑周嬰《遠游篇》中的“臺員”和顧炎武的《天下郡國利病書》中的“大灣”。“台灣”則由“大員”﹑“臺員”﹑“大灣”等或因語音相同轉譯﹐或以當地部落名稱謂轉化而來的。例如《辭海》等都持這種看法。譚其驤等在《我國省區名稱的來源》台灣省條中﹐闡明瞭“台灣”名稱的演變過程和各個時期的地域所指。文中說﹐十六世紀時有“大員”之稱﹐本指今台南安平鎮附近一帶﹐是當地高山族部落名譯音。進入十七世紀“大員”又改寫成台灣。其時荷蘭侵略者在該地所築的熱蘭遮(ZeeIandia)城﹐華人即稱之為台灣城。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全島後﹐“台灣”所指大致在今台南市一帶。清初建立台灣府後﹐台灣一名所指地域才包括整個島嶼。另一種看法﹐認為因荷蘭人在海灣修城築臺﹐故名“台灣”。道光重刻本康熙《台灣縣誌》云﹕“荷蘭設市于此﹐築磚城﹐制若崇臺﹐其海濱沙環水曲曰灣﹐又泊舟處概謂之灣﹐此台灣所由名也。”此外﹐成書早于《東番記》的《日本一鑒》的《窮河話海》和《桴海圖經》兩冊中﹐都把台灣稱作“大惠”。吳壯達認為“大惠”與《東番記》的“大員”及後出現的“臺員”﹑“大灣”都是對同一地理對象的名稱從閩南方言轉化。他從安平古海灣“大灣”的轉化論證“台灣”一名由來于 “大灣”。又據康熙《台灣縣誌》所築城堡“制若崇臺”﹐“台灣”的“臺”與“灣”兩字聯稱的含義才成立。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﹐“台灣”一名才被人們採用。邵秦在《台灣名稱由來考略》(載《歷史研究》1982年第2期)一文中不同意這種看法﹐認為台灣閩音稱謂大員﹑臺員﹑大灣等﹐在荷蘭人侵臺前早已存在﹐在修城築臺前荷蘭人也隨中國人稱安平為“大員”﹔也不同意把“台灣”之稱來源于大海灣的“大灣”一名轉化而來﹐因為《東番記》並未記成大灣而寫成大員﹐《遠游篇》作臺員。“大員”﹑“臺員”在字義上不能表示出海灣之意。“台灣”應由來于原安平地區土著臺窩灣族﹐以其族名稱其地﹐據調查確認台南城的大灣莊為臺窩灣族原住地。“大灣”即“臺窩灣”的同音異字。荷蘭文獻中對安平一帶有時寫成Tayovoan(臺窩灣)﹐有時寫成Tyovon(梯窩灣)﹑Teijoan(大員)﹑Toyouan(臺員)等。中荷兩國的兩種不同民族語言對該地稱呼基本一致的記載﹐雄辨地證明瞭關於台灣名稱最早來源的出處﹐即與台灣安平一帶土著臺窩族名稱有關。關於“台灣”名稱的由來﹐目前雖仍存在分歧﹐但在辭書﹑報刊出版物中﹐涉及有關台灣名稱來源的有其一定的傾向性﹐很多專家﹑學者又都在積極研究探討這個問題﹐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能揭開這個謎底。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以下為另一篇:在民代以後的中文記載中,台灣早期被稱為「雞籠山」,「雞籠」,「北港」,「東蕃」,「台員」而跟「台員」同音異字的有「大灣」,「大宛」,「台灣」等。「台灣」一辭係源自平埔族西拉雅語「Taian」或「Tayan」意為對外來者的稱呼。「台員」一辭始是於15-16世紀的「東蕃記」(周櫻著)。17世紀時荷蘭佔領台灣,海盜顏思齊開始稱呼台南附近為「台灣」,荷蘭人則稱為「Taioan」(台窩灣),日本人豐臣秀吉則稱台灣為「高山國」,但是,日本商人以台灣北部平埔族的KieTagarang(凱達格蘭)部族稱台灣而音譯為「雞頭籠」,是為漢譯「雞籠」的由來。並且「雞頭」即「雞冠」,日語為Tosaka轉訛而為takasago漢字作「高砂」,成為台灣的代號,台灣的原住民被日本人稱為「高沙族」。鄭成功據台後,以「Taiuan」的閩南語音跟「埋完」同音,音義不好而改稱「東都」,鄭經又改稱「東寧」,滿清時才再恢復為「台灣」。「台灣」一辭,之後即沿用至今。 參考資料知識+AC82835628592A17
- Mar 28 Mon 2016 19:41
台灣以前的名稱叫什麼?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